当前位置:首页>>学术论坛

执政、治政与参政

发布时间:2006-10-12

马贵廷   张文朴

  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统一战线思想指引下,人民共和国从诞生前夕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便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迈进,执政党和参政党犹如国旗上的一颗“大星”和多颗“小星”,构成拱卫辉映之势,奏响了由中国共产党指挥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参加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振兴中华气贯长虹的交响乐章。
在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格局。
1993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提出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宪法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采纳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从此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共中央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重点强调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达到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中,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平、合作已成为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但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与不确定的因素有增无减,民主党派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决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政党和政党制度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帮助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出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之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也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到中国改革和建设前途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对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价值定位和参政能力的提高也注入了新的内涵,获得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那末,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在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时期的参政党建设呢?如何在此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提升和改进参政能力?
要思考和回答好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战略决策、行动纲领和部署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机制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对参政能力建设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现在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思想为指导,从我国两位年轻学者所提出的将执政分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治政和行政两个方面进行学习探讨。[3]
二、执政、治政、行政
治政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愿,探索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并根据所获调查研究结果形成促进社会全面科学发展的思路,制定出保障人民群众自主创造和公平获得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规则,表达国家意志,作为执政党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的依据与参考。这就是“求是”。
行政是政府受人民委托,在执政党领导下完成“国家意志的执行”,保障执政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通过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或措施得到贯彻,使执政党对国家建设与社规发展的战略目标逐步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取得实绩。这就是“求实”。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领导治政“求是”与行政“求实”的全面结合与转化的能力,是执政为民理念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实践中的体现与落实。
在我国基本政治体制下,要不断加深认识和解决好科学治政与民主治政问题,不但需要执政党从内部加强治政建设,更需要发动民众主动积参与治政,汇纳百川,广集箴言,做到治政在民。在此过程中,参政党从外部给予执政党以治政合作与支持,通过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提出决策参考的治政见解和主张,在实践中进行民主监督,为此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形成高效能的互动、协商的合作机制。
可见,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参政党的参政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这“一内一外”两个方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能够发挥出远不是1+1的简单相加的作用,所发挥出的“协同效应”,能有力地促进执政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协助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事业铸就牢固根基,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铺平持续发展的广阔道路。显然,科学治政与民主治政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关注、探索、互动交流的十分重要的活跃领域。
在治政“求是”过程中,只要能够有效促进“求是”,只要能够有力促进“求实”,只要是能够促进“求是”与“求实”在实践中的全面准确的转化,参政党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挥作用、履行职能、体现价值,提出参政见解。
中华民族在曲折、沧桑的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对鼓励爱国奉献精神、维护国家统一、振兴中华民族的治国安邦之道,不断进行治政研讨,并汇集诸子百家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提升,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危害国家、背离民族的“大逆不道者”随时进行全民共诛之、全国共讨之的谴责和审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成为世代学者、政治家们所追求的理想。
历史上许多学者贤人,不惜艰辛周游列国,向执政者献计献策,开明的执政者从谏如流,许多诤言良策被采纳实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屡次出现国家兴旺发达的中华盛世局面,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伟大贡献。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未能为先人们全面揭示、认识和掌握,缺乏科学发展的观点、思想、方法的指引,以致出现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严重问题,使社会发展受阻,发生各种曲折、倒退,甚至使全民族蒙受深重灾难。
100多年来,为了重振中华,民主革命的先驱们不惜牺牲,不辞艰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直到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革命知识分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逐步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才取得解放全中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中国开始走上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振兴中华,社会加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因此,在新时期执政党加强治政能力建设过程中,民主党派的重要任务是建言献策,帮助中共促进“国家意志的执行”更加有序、更加顺畅、更加和谐,使人民更好的当家作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创造和公平获得一切“物质-精神”财富提供更好的宏观制度环境、社会规则基础和公众思想支撑。为此,民主党派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求是”的治政意识,为执政党贡献治政的研究探索成果,从而履行好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历史使命。
三、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落实民主党派参政为民、发展是参政议政第一要务的原则,要求把治政意识聚焦于不断深入研究提高人民福祉、加速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大事上来,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研究成果,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十分实在而有效。
治政“求是”的关键是进行艰苦细致地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有关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治政“求是”的基础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深入全面的体察和关切。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跟特定社会集群的高接触率,拥有丰富的有关专业知识和造诣,能够反映出特定社会群体的真实意志、利益和愿望,因而能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见。这是参政党的立身之本,也是参政议政的立言之基。为此要广为开展民主治政和科学治政,这不仅要求广大民主党派成员运用专业知识,贡献才华,积极参与,而且要求深入更多的民众,广交更多的朋友,善于集思广益,。
中国民主建国会,作为中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峥嵘岁月,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民建创始人和民建事业老一代开拓者,在治政“求是”、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面为我们都做出了光辉榜样,创下了突出业绩。 
在1948年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胜利在望,人民政权行将诞生的历史时刻,黄炎培在和毛泽东的著名对话中, 以史为鉴,诚望中共领导的新政权能跳出旧中国政权频繁出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跳出这一“周期律”的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道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民主实质,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社会目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与20世纪末期所进行的“利益同质化”的改革不同,下一阶段的改革将面临更多、更广、更深刻、更频繁的利益摩擦、利益冲突乃至矛盾对立。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各种利益的凝聚和表达更加困难,各个利益主体、利益群体的沟通、对话和协调变得更加重要。这也意味着治政“求是”的难度空前加大,履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更加任重道远。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终极目标,就是极大地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而消除一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促进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促使精神生活资料的极大进步,最终使得人们战胜“异化”的力量,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类解放”,进入到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现阶段的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能够不断创造和获得一切的“物质-精神”财富。在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信息差异、教育差异、技术差异、资源差异等不对称因素的客观存在,人们的机会和获益总难免出现不平衡乃至不平等,并因此形成在经发展上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弱势群体在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建设出现令人十分关注的文问题。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各种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地表达出来,给予足够地尊重和保障,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还要对“弱势利益”加以“特别关注”。在这个方面,民主党派应当发挥传递“弱者声音”,沟通“弱势群体”,扶助“弱者自强”的生力军的作用。这不但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也应当成为参政能力提升的主攻方向之一,从而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加务实有效的工作。更进一步说,如何鼓励、支持和保护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自主创造和公平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应当成为参政议政的工作亮点,也是我们为执政党的执政大局做出更大贡献的创新点和增长点。
还应该看到,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粗放型的单程经济增长方式。其弊端是单纯追求高经济效益,不关注或很少关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许可程度,甚至不惜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高速增长,因而导致多种宝贵资源濒于枯竭,环境日益恶化,我国未来十五年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胡锦涛同志近年在中央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非常强的深层次改革。近些年我国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一些进展,但就整体上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刚刚起步,具有一定规模的循环经济试点正在筹划,目前尚面临思想、观念、法制建设、体制机制、激励政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及障碍。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唯一正确选择。对此,中国民主建国会将继续充分发挥经济界人士的积极性和专业特长,立足治政创新,开拓进取,做出更加突出的新贡献。

  主要引用文献
[1]成思危,弘扬传统 团结奋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竭诚奋斗,载:北京民建,05.12.28
[2]黄关从,理论创新新发展  实践指导新举措,载:民讯,05.12.2
[3]皮钧、高波著,《治政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张文朴,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载: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编,《改革、发展、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第三部分. 光明日报版2006.1 

 作者简介:马贵廷,男,1956年7月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北京元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兼常任副总经理,北京星泰联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民建北京市市委委员、民建海淀区委副主委、民建北京市委扶贫助学基金理事、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供电局特邀监察员。
(全文约5000字    2006.6.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