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术论坛

谈谈参政议政立足点的选择问题

发布时间:2006-11-07

--参加第11期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的一点体会 
民革党员: 董藩

  2006年10月9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央统战部和中央组织部主办的第11期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和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接受了为期半个月的政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取了两个培训单位安排的由刘延东、楼志豪、游洛屏、常荣军、金开诚、江绵竹等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所做的关于政治、经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多场报告,参观了浦东新区、洋山港、松江新城、上海大学城、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军博长征回忆展览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景点。在半个月的紧张学习过程中,我感到个人的政治修养得到了提升,也坚定了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心,对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认识得到深化,对做好党派工作增强了信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与一些优秀学员之间的差距。
下面我打破常规的总结模式,就一个很窄但我自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参政议政的立足点问题,结合这次学习所讲授的知识,加以讨论。
这十几年来,我除了通过政协系统提交了许多提案外,还通过各级内参提交了五、六十篇建议,其中有大约有20次直接上报给江泽民、胡锦涛、朱基、温家宝等领导,有许多建议或意见受到温家宝、李岚清、曾培炎、周永康、乌云其木格等领导批示,一些观点或建议被直接采纳或间接纳入相关决策中。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的中央委员,我在学习过程中开始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站到哪个角度参政议政才对呢?
有人说,参政议政就是要为老百姓说话。有的人在提意见或者建议时,时常强调:我不是为了自己,是为老百姓考虑,我代表着全体市民或者全体农民。有的学者以“为民请愿”的名义,用几篇甚至一篇文章就轻取了“平民经济学家”这样的桂冠。参政议政要不要考虑老百姓的愿望?当然要!但只站在老百姓角度是不是就足够了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未必!首先,普通老百姓由于受到知识、视野以及人的自利性等因素的限制,可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当前,不考虑长远。正因为如此,美国的麦迪逊?詹姆斯才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例如,损害居民合法利益的强制拆迁绝对是不对的,要坚决制止。但是,即使补偿合理,又有几个人愿意主动搬走呢?绝大多数人想的都是拖着不搬,尽量争取更多、更好的补偿条件。这种意识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秩序的维护显然是很不利的。一些“城中村”、“平民窟”迟迟无法改造,概与此有关。我们认为强制搬迁有很多问题,但很多发达国家反而很羡慕我们的管理方式,认为这对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的长远、有序发展大有好处。例如,英国在搞铁路或公路建设时,经常遇到不搬迁或者不让穿行的大农场主,按英国的法律,政府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更改设计和建设路线。所以,对任何事情,只看到一面都是不够的。其次,老百姓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有些群体在某些问题上,利益是对立的。例如,这几年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得比较快,引起了一些城市居民的不满。国家要压缩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他们又不情愿--谁愿意住小房子、住条件差的房子呢?这样的话,要调控房价,只有扩大供给;可要扩大供给,就要大量征用耕地,许多农民的利益就要受损,他们不但会失去土地,房子也可能被拆除,生存面临着威胁。农民在意愿表达上虽然声音微弱,但内心是强烈反对的。这个时候,参政议政者该代表谁呢?又如,一些媒体经常说老百姓盼望房价下跌,有些网络也爱就此做文章,进行所谓的“调查”和“讨论”。事实上,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自有率达到了82%,这部分自有住房的拥有者大都不希望房价下跌,反而希望房屋升值。希望下跌的往往是当前急需买房子的人,由于年轻人居多,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都表现出很强的舆论主导性(上网的比例大,做记者和编辑的多),结果使得民意调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甚至毫无参考价值。如果了解了这些,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这样的“民意”,如何向政府建言献策呢?
有人说,参政议政就是要为政府排忧解难。事实上,我们在评价党派、团体以及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业绩时,都是以此作为评价标准的。如果这些党派、团体、个人的意见或者建议没有对上政府的需求,通常被认为不懂得参政议政的基本内涵,参政议政的能力较低。但如果我们对政府了解得再多些,对政府的认识再学术些,就会发现这个评价标准和立足点也值得商榷:如果政府的需求完全是合理的,我们帮助政府排忧解难一般被认为是必要的,对的;否则就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按照现在的管理体制,中国存在五级政府,各级政府在工作目标、政策措施的取向上可能不完全吻合,这时如何参政议政就值得分析了。例如,中央政府认为当前经济增长存在过热现象,采取了一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道义劝告甚至行政手段来控制投资规模,但地方政府几乎没有谁承认自己所在的地区经济过热。为提高GDP的增长速度,都在拼命吸引内资、外资,拼命上项目,此前的“铁本”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假定中央政府的判断是对的,地方党委、政府又希望地方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在参政议政时围绕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那么,参政议证者的提案、议案应该怎样写?在态度上是该帮助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不帮助地方政府参政议政还有成绩吗?还有资格继续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吗?帮助地方政府不是背离中央的调控精神,干扰中央政府调控措施的落实吗?其次,政府存在届数更替问题,一般是五年换一届,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紧跟地方政府的“新思路,新规划”是否就对?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后一届政府常常否定前一届政府制订的发展方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行政法规和政策。如果有的发展思路、规划、行政法规和政策科学性较差,或者存在明显的错误,应该及时修改。如果实际并无修改的必要,只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想表现个人意志而进行修订,或者虽有修改的必要,但主管部门的思路有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该怎么办?最后,政府的某些决策可能是违反规律或者法律的,该不该指出、规劝、批评甚至制止呢?这是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很困惑的。例如,在当前的舆论压力下,为控制房价上升的幅度,最近国内有两个城市公布了商品房开发的成本。其实,强制公布商品房成本不仅严重侵犯了企业的自主定价权,而且不管是公布单个项目的成本还是公布全行业的成本,都不能起到降低房价的作用。由于各个开发项目的成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离散性,强行公布的商品房成本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也没有明显的参考价值。有人强调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实施政务公开的必要性,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知情权的规定根本不包括商品成本这一内容。熟悉行政学理论的人也都知道,公布商品房成本不是政务公开的必要内容。此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该如何面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呢?
还有人说参政议政就是要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确实有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总结参政议政的经验时,强调要“急政府所急,想政府所想”,说“提意见或建议要不早不晚”。是不是这样就肯定对呢?也未必。首先,有些建议虽然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但因缺乏长远考虑,没有前瞻性,可能给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埋下隐患。例如,前些年有些人提议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有些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积极帮助地方政府牵线搭桥。结果不少在发达国家无法立足的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被引进到中国,虽然一时间地方经济发展了,GDP增长速度上来了,就业增加了,但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有的问题甚至相当严重。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西部地区一些人又提出在争取国家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同时,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引进内资。结果一些污染重的项目趁势西迁,而中西部地区是中国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流经地,沿岸地区污染的加重不但给当地造成了不少损失,而且严重威胁到中下游人畜饮水安全。2006年8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重点检查了黄河流域污染比较严重的4条支流,其结果可以从新华社播发的《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的报道中明确了解到,报道中的描述实在让人痛心。其次,有些建议只考虑当前,不考虑可持续发展,可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或存在其他隐患。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最初设计,存在明显的求大、求新、求洋以及安全与浪费问题。奥运会是百年一遇的事情,场馆的设计和建造不能仅考虑召开奥运会的那十几天,必须考虑长久的安全和使用问题。北京奥运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和五棵松体育场这三大标志性建筑物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值得庆幸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这些“硬伤”引起了一些院士的关注,进而引起北京市领导甚至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温总理亲自做出指示:要勤俭办奥运。修改后的方案可以大大节省投资,又考虑了长久使用问题。例如,“鸟巢” 去掉活动屋顶并加大固定屋盖开口后,建安造价可以降低至22.67亿元以下,与最初的40亿元预算相比,节省了大量投资。最后,有些意见或者建议,虽是立足长远,但如果现在不提出,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消极影响甚至危害巨大。这方面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马寅初于当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他根据195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以后几年人口增长的情况,认为中国人口增长太快。为此,他提出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人口政策,把人口增长的数字编入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年计划之中;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但是,当时他的这些建议却不被接受,并受到严厉批判,不但其个人命运令人唏嘘,人口激增也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后来史学界和人口学界称此为“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由此看来,参政议政立足点的选择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踩“翘翘板”,仅仅站在老百姓一边,或者政府一边,抑或市场一边,都是不完全科学的,有时甚至可能添乱。参政议政者应该站在一个“球体”上,他可能倒向任何一个方向,但又不能倒向任何一个方向--他既要考虑老百姓的要求,又要考虑政府的能力,还要考虑市场运行的规律;他既要考虑当前的工作状况,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谈到这里,我想起了穆罕默德的一句一直鼓励着我的名言:“学者的墨水比烈士的鲜血更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