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术论坛

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07-03-06

   --在民盟北京市委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参政党建设学习研讨班上的发言

徐  勇

各位盟友,各位同道:
上午好。根据会议的安排,我现在占用大家的一点时间,和各位交流一下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并对我盟的建设工作,谈谈自己的浅见。
我以为,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略,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远景,表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制定战略的远见卓识和驾轻就熟的执政能力。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无论是幅度的广阔,还是程度的深刻,都是5000年中国文明史上少有的。这28年间,没有旧时的那种王朝更代,也没有那种王朝更替之际轰轰烈烈的表征,一切变化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化,变化发生在社会结构深层处。这场深广的社会变革,根源于将市场机制引入。市场经济是一种渗透性、分化性极强的经济形式。它既冲击了原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又引起了各种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所有这些,促成了我们当代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是一场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开篇,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所描述的变革堪可比拟的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场变革已经持续了28年之久、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改变13亿人口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而且,这一场变革方兴未艾,没有穷期,我们甚至还可以断定,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12天之前,我国WTO的过渡期结束了,我们对世界贸易组织和双边关系的所有承诺已经开始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加入WTO并将对它的所有承诺兑现,这必然会加大我国改革和开放的力度,新的因子会更多、更深层次地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渗透到我们国家的机体,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胞里。这或许就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所说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意义所在吧。
这场持续了近30年的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我国的社会生活焕发了生机,给我国亿万人民带来了福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四,国力极大地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由饥寒、温饱、再到小康不断改善。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当今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然而,变革所带来的并不全是令人乐观的,人们在受惠这场变革的同时,也有困惑和迷茫,乃至不满和怨怒,这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说得已经很充分了。狄更斯《双城记》开篇所说的那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或许也适合不同的人们评价我们的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认为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有人认为是愚昧的年头;有人认为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怀疑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有人认为是黑暗的季节;有人认为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有人认为是失望的冬天;有人认为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也有人认为我们全都在直奔地狱。实际上,一切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社会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市场经济洪水猛兽般地冲决、造成原有的规范失范、而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情势下,社会出现众多不和谐因素,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原有的礼乐秩序崩坏了,才有重建仁义的必要;针对亲情失和、骨肉反目的情势,子女对父母孝顺、父母慈爱子女的提倡才有意义。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导才绝对必要;它作为一个治国方略提出来,也表明了我们的国家对和谐社会的渴求是多么普遍和急切。它之所以能击中要害,打动人心,激发热情,指示前程,就在于它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症结,把握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其中既寄寓有高远的理想,又能恰切地指导当下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将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将会伴随我国社会大变革的全过程,将会伴随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因为和谐社会既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和前提,也是民族复兴的追求与梦想。
我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事业,给每个中华儿女、每个社会组织和政党,都赋予了新的使命,提供了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各个参政党大有可为,我盟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际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相匹配的公民素质,构建全社会新的道德规范、伦理秩序,确立走进现代社会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但正如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指标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单纯地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一样,除了道德伦理、文化价值之外,还牵涉到方方面面事情。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千头万绪,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也有必要全方位地着手。
安顺谓和,协调为谐。其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一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如果这样,那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陷于穷于应付的境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最根本性的工作,是在原有的价值观改变及相应的维系社会秩序的范式失效之后,重新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及行为准则,并通过法制、教育以及利益分配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全社会的人们认同、接受和遵循,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评价标准。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宏大事业。它是一个高远的过程,又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件宏大的政治事业,又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在我所在的小区内,悬挂有这样一条居委会撰拟的标语:“保证你家的财产安全,也是你对和谐社区的贡献”。这话说得好啊。说到底,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和政党的利益,也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和政党的参与。
执政的共产党承担着“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这样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责任。作为参政党、作为共产党友党的民盟,要“多想和谐之理,多说和谐之话,多为和谐之举,多谋和谐之策”。这是时代赋予民盟的使命,也是各个参政党展现自身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以为,我盟要有效地参政议政,真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基业添砖加瓦,关键在于加强自身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全盟的智慧和力量,持之以恒地办好一两件事关重大的事情。
作为一个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影响的政党,我们民盟有必要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总结自身6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参政议政的经验,象制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遵循的原则那样,重视打开历史视野,重视打开实践视野,重视打开未来视野,着眼长远,精心擘划。在通过与执政党和其他参政党的比较中,认清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以自己的这个核心能力,参与到参政议政的政治实践中去,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去。
要有效地参政议政,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非常重要。很多参政党的成员,往往陶醉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假相中,实际上,相对于执政的共产党而言,8个参政党个个都是小党。共产党有7080万党员,民盟是参政党中人数比较多的吧,也不到18万,大略是400分之一。数量如此,质量亦然。共产党员中不仅有大量的具有丰富行政经验的职业官员,也有大量的技术官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一个有能力整合当代中国各种社会力量的政党、成为无可争议的执政党的现实原因。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们民盟对于我国的政治生活可以无所作为,恰恰相反,要真想有所作为,就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客观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无论是参政议政还是献计献策,都有必要分清轻重缓急,缩短阵线,专注于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不能象撒胡椒面那样,面面俱到,四面出击。有必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全盟智慧和力量,在特定的战线和领域,长期坚守,紧抓不放,使自己真正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和专家,从而获得发言权。这样参政就不再是无关痛痒,可有可无,才能真正参政而不是添乱;议政时才能所议适时,所议真切,所议深刻,不再是为献计献策而献计献策,没有质量,流于清谈。
这让我们想起我们的老主席费孝通同志,他清楚一个人力量的有限,民盟力量的有限,因而不是漫天撒网,而是集中资源,长年坚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区域经济的调研上。他身体力行,每年用200多天的时间从事这一工作。20多年来,费主席和民盟的重大提案,都是围绕区域经济建设提出的。如小城镇建设、浦东开发、环渤海经济开发、京九铁路沿线建设发展等。因为调研充分,深思熟虑,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可见,集中精力,专一于特定的战线和领域,以这种方式参政议政、献计献策是我们民盟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必要继承并光大这一传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心尽力,在盟史上写下不负我们时代使命的一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