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首都科学沙龙第二期活动在北师大举行
9月21日,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办,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协办,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承办的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首都科学沙龙第二期活动圆满顺利举行。本次沙龙以“基础教育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主题,与会科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一线科学教育教师代表,发言精准、观点碰撞、讨论热烈、达成共识、建言恳切。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左小兵出席活动。活动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院长吴向东主持。
活动开始,吴向东就北京师范大学和教师节的渊源以及本次活动主题进行了说明。本次沙龙活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科学教育提出的“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的重要讲话精神,邀请社内外科学家、教育专家、大中小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一起,围绕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的问题和挑战,难点与痛点展开研讨,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为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随后,十余位专家作主题发言,并进行交流研讨。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就创新人才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左小兵副主委就此进一步提出全国不同地区学校差异、分数和创造力的矛盾是否存在,以及课程改革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问题;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委,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和工程学院教授沈兴海用三个词“好奇、兴趣、热情”概括科学培养人才,引发大家对分数和创造力是否矛盾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院长范冬萍针对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的科学老师匮乏、科学教育理念无系统学习渠道、教学方法论等方面困惑,提出了几点建议;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张建国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理解水平出发,分析目前科学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研员陈伟光就体系制度建设进行了讨论;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就课标、课时以及科学教育分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光电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朱精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荣成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卢宇,分别就各自研究院/实验室所承办的科普活动和科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共同关注到了科普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差异与共性问题;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第二支社主委,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赵萍从统计数据方面补充了全国科学教师数量、素养、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科学教师兼职等问题;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杨赛霓提出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不仅需要激发孩子好奇心,还需要有配套的机制保障。大家就跟风式教育和自主创新教育的转变,从不同视角给出不同思路。
刘忠范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认可本期首都科学沙龙,他指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打造的“首都科学沙龙”品牌,旨在定期围绕策划主题,提供一个观点交流、思维碰撞、寻求共识、传播科学文化的平台。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做好科学教育,他提出,一方面,科学教育要“道术分开”。开设科学教育课程的本质诉求、背后原理是“道”,如何开设、怎么教学是“术”。当前关于“术”的研究较多,“道”的讨论太少。另一方面,要培育科学文化,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所谓“人才决定潜力,文化决定高度”,包容开放的环境、多元联通的土壤才能培养创新人才。他认为本次沙龙为推动首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思路,希望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首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一直以来积极参加和支持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的相关工作,今年4月19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到北京师范大学开展调研座谈,社市委领导对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的工作表示肯定,并给予了宝贵的指导与建议。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是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投身教育强国建设讨论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