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知识

从“五一口号”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四)

发布时间:2023-04-27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了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会合以后的第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史称“城南庄会议”。会议对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发布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进行了热烈讨论。周恩来指出,“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政协,从形式上看是恢复1946年1月政协的名称,但性质和内容都不同了。周恩来专门强调,“五一口号”不是宣传口号,而是行动口号,这是今天形势发展的趋势,是全国人民的要求。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五一口号”。至此,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五一口号”正式诞生。

第一个刊登“五一口号”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是《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发布的重大消息都由《晋察冀日报》刊登,因此,《晋察冀日报》成为首刊“五一口号”的报纸。

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有这样一段回忆:4月30日,我接到紧急通知,要我赶到城南庄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当时,《晋察冀日报》驻在新房村,离城南庄只有一公里远。我见到主席后,主席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主席亲自把《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手稿交给我,让我拿去打印。为了慎重起见,将“五一劳动节口号”打出清样后,我又交送主席审阅。4月30日深夜,主席亲自审改后,于5月1日在《晋察冀日报》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共23条,口号上方还端端正正地印了毛泽东的侧身头像。

同一天,香港《华商报》也全文刊登了“五一口号”。《华商报》是民主力量在香港的喉舌,也是解放区以外能直接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唯一一张报纸。“五一口号”第一时间经《华商报》在香港发表后,立即引起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image.png

领学人:

余先川  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赵  萍  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