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知识

从“五一口号”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二)

发布时间:2023-04-25

引起中共中央在“五一”劳动节发布建国主张的缘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的一份电报。1948年的“五一”劳动节马上来临。当时,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在山东、东北、晋南、陕北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原战场告捷,直逼国民党长江防线,历史的长河很快就要在此时发生重大转折。作为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强烈的政治责任和高度的职业敏感,认为在这一重要时刻,中央肯定有重大主张需要发布,于是给中共中央发了一份简短的电报予以请示。1948年“五一”节前夕,中共中央组织起草文件,拟通过新华社发布政治主张。这个文件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发布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

 image.png

廖承志的电报由于与“五一口号”这一重大事件相关而多次被党史界、学术界提及,但电报原文未被披露过。研究者有三种推测:因为电文过于简短,有可能没有存档;中共中央进北平前整理档案时,时间紧、材料多,有可能遗失;出于严肃性考虑等原因不便公之于众。

 “五一口号”初稿是何人执笔起草的?多数人认为是胡乔木。1947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延安后的一年内,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负责起草大量的文稿。中央给新华社的重要社论,基本上都出自胡乔木和陆定一之手,经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审阅、修改,再向全国播发。胡乔木的这一身份,可能自然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参与者。

如果中共中央收到廖承志的电报后才决定通过新华社发布政治主张,那么,“五一口号”初稿的起草时间只剩1948年4月底的最后几天。时间紧迫、任务重大,初稿很快完成,彰显了中共党内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领学人:

曲如晓  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张  涛  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