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动态

(转)北师大两会“好声音” | 庞丽娟:把改善与提高教师待遇置于财政投入重点支持领域

发布时间:2018-03-21

庞丽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建议优化财政投入

提高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今年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3月8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审议发言时提出建议,把改善与提高教师待遇置于财政投入的重点支持领域,优先保障和提高对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性投入。

她指出,解决我国教育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关注两大方面,一是要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包括在发展规划财政投入、办学、管理等方面都必须一体化;二是要统筹布局一体化和城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体化,同步考虑城乡的教师资源配置与交流,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庞丽娟说,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等历史长期原因,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补充难”。建议把改善与提高教师待遇置于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战略性支持领域,优先保障对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性投入,优先满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对此,她建议实施“国家乡村教师岗位工资性收入倍增计划”,通过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强化省级统筹,使乡村教师的工资性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切实保障与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根据我们到各地的调研和座谈、研讨,现在乡村教师平均2500元/月,在这个基础上翻番,就是月平均5000元。”她说,这有利于吸引教师到农村从教而且有望稳定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根据我们的经费保障分析,如果覆盖全部的300万乡村教师,每年需要的资金投入为900亿元。”她建议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投入的方向与结构,重点投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特别是重点投在义务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乡村教师上。

为教育发声 获媒体点赞

《中国教育报》:依法治教 立法先行

历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几乎每年都会带来与教育立法相关的建议或议案。因为在她看来,无论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还是对每一个和教育相关的个体来说,教育立法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亟须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程,重点就其性质定位、政府职责、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政策、机构资质标准与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庞丽娟说。

 

《中国教育报》:A4纸上改成了“花脸稿”,

写满了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深情。

庞丽娟说,最根本的,是要宣传与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专业性,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吸引力;还可以通过拍电视片、电影等方式宣传学前教师的大爱与奉献,教师对儿童、对个体长远发展乃至终身的影响,增进家校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

时钟指向中午12点,会议室里,庞丽娟还在认真审阅发言记录稿。一张A4纸上改成了“花脸稿”,上面详细写着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两条修改意见,也写满了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深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人大代表喊话教育部长,

建议实施乡村教师收入倍增计划

庞丽娟说,城乡差距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补充难的问题。要吸引高质量人才主动流向乡村,就必须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工资性投入。

对此,庞丽娟建议,国家应该实施乡村教师收入倍增计划,改善他们的待遇。

庞丽娟算了一笔账,以全国乡村教师总数来测算,要使乡村教师实现收入倍增,需要财政投入900亿元,这从目前我国财政供给的能力来看是可以实现的。她建议调整财政投入结构,重点扶持乡村教师队伍,补上短板。

 

 

庞丽娟教授正在说......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明显发展,但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而“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城与乡仍然突出。据统计,到2016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7.4%,意味着仍有近1/4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特别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更突出存在。据调研,在我国中西部的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遍在50%以下,不少贫困县甚至仅30%~40%。另外,在不少中西部农村,一些幼儿园因缺乏经费运转困难;不少已建园因缺乏师资开不了门;或者一些园因缺乏专业合格教师,或小学化严重、或教育质量不高。

而背后的深层问题是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政策等严重滞后,但更上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学前教育法》,缺乏对上述这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和体制机制等的明确的法律规定。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着力补上学前教育这个教育链条上的“短板”,啃下这块“硬骨头”,在短时期内快速、有效地扩大普惠且具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程,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定位、关键性体制机制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政府责任,着力解决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和教师身份待遇政策等根本问题,以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理念与重点我的建议是:明确学前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坚持公益与普惠的基本原则,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明确并强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承担主导责任,主要包括制定事业发展规划,完善管理、投入、办园等体制机制,制定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普惠与质量等标准和督导评估体系等;明确不“唯公”而“唯普惠与质量”,有效盘活各类资源,真正建立起以公办园、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等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保基本、抓关键、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重点向中西部、革民边贫和农村等地区倾斜,并优先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儿童、孤残儿童、流动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新京报快讯、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黄钊艺
转自北京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