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术论坛

在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5-09-21

张文朴(原民建主委)


学习落实中共中央5号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五点要求,即五个“坚持”和其中的三个“化”,应重在结合实际认真落实。一年多来,校党委统战部开始做的一些工作符合这五点要求精神,例如,定期汇集党派成员的有关参政议政等文字材料和调研立项等。回顾以往的工作,依文件精神,对有待探索改进的方面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1、我校在突出办学特色上虽然几年来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一些明显成绩,但是距离国家在教育工作对我校的要求和目前面临亟待改进的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很多,这也是人民期望于我们的所在。作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不断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是我校责无旁贷的应尽职责。因此,在新一届党委成立前,我们应该搞好近几年来在教师教育及有关方面的我校工作情况调研,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为国家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令国家和人民满意的应有贡献。
2、在参政议政和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方面,过去我们民建支部要求所有成员要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关心社会发展参政议政,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我们多年来在发挥党派作用,尽职尽责,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一些成绩。建议学校能够对学校有关重大问题多跟大家商量,做到协商在决策之前,执行中多听取大家的意见,对大家提出的建议,特别是各党派提出的建议要有回复。
3、在党派工作方面,希望能推荐人选,帮助党派做好基层组织的发展工作。我们民建支部,十多年来在上级组织和校党委统战部亲切关心、支持和领导下,由无到有,健康发展。民建是经济界的党派组织,我校在经济、管理、科技、教育方面很有优势和实力,人才济济,希望今后更多向民建举荐人才,支持我们的发展工作,使我们支部能够逐渐为我校联系经济界人士方面发挥作用,这无疑也有利于我校在新时期的发展。此外,我校有发挥校内多党派协作共事的优良传统,今后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例如由统战部每年组织一两次共同学习交流会或研讨会。

 

刘邦祥(学校民建支部副主任委员, 民建海淀区第二届区委委员、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关于民建作为一个以经济界为主要背景的参政党如何在北师大这个以基础学科和社会学科为主要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发挥作用的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的传统和主导办学思想,使我们师大没有与经济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相比清华、北大这些综合性大学,甚至北外等特色型高校,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从经济需求中获得学校发展的推动力方面,北师大明显地落后,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师慧公司难以与清华紫光和北大方正相提并论,我们的出版社与北外的外研社也不在同一规模范围内,就拿我们的特色阵地---教师培训来说,我们也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发展规划,各院系、各专业甚至个人都在单打独斗。根据我的观察,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我们对“师范?示范”、“为人师表”、“以我为师”等理念的歪曲理解,一个对机构外不能评三品四的“权威专家”,必然对内显示“看家本领”。也就是说我们有的人、甚至某些领导对外要做“教师爷”、对内也不肯相互学习、不肯服输,是造成我们内部倾轧你死我活经久不息以至无力开拓市场、积极对外的一个原因,当然这并不仅仅影响到与经济界的关系发展方面。个人感受并没有经过严格考证,冒昧地请大家也从这个角度来检查一下各自的工作是否有这种嫌疑。
我们近几年的发展迅速是有目共睹的,从筹集资金来说,我们的学校领导的确功勋卓著,我们从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但是,我们转化科研成果、从经济界换取资金支持显然与获得的政府拨款不成比例。西方国家的高校,比如,我去年暑期服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结识的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校长,多年来一直面临着政府拨款减少的困境,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科研成果转化。在德国来自政府拨款之外的“第三方经费”,是评价高校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前一周我的导师告诉我:就连历来“衣食无忧”的慕尼黑大学也开始因为资金问题而着手裁员了。
我们民建期望着作为一个处于经济界和高校交叉点上“小兄弟”党派能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第二,关于我校的特色问题。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保留教育[而非师范]特色,但是要扩大这个特色的外延。我们学校的确有很悠久的师范传统,而且在师范系列高校中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特色,如果仅仅限定在狭义的教师教育上,对学校非教育学科的发展、对我们走向综合性高校的不利影响。
我理解的广义教育是所有从认知、思维、判断入手,有助于提升人的自我理解、社会交往和改造客观存在事物的能力的活动,而不必把这种活动仅仅局限在学校里,更不能局限在中小学校[普通教育]里。除了学校教师这个职业外,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帮助毕业生走向编辑部、影视制作室、咨询机构、策划和广告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宣传机关、培训机构等等,比如:我们的新发展的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相应的或者专为此目的开发的教育、心理类课程,将来到劳改、劳教、法制宣传等领域就业,而不必要为没有象人大那样培养出一批国际经济法的律师、没有象政法大学那样培养出大量知名的法官而感到羞愧,外部人士也必须看到我们相应专业的特色,不能简单与别的学校相比较。再比如,在培养外交官、外事翻译方面,北师大的外文学院永远都比不上北外,但是,如果我们在外语教学方面、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参照系来评价外国文化时,也比不上北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
在保持并发扬广义上的教育特色方面,我建议:
(1)积极、迅速地发展职业技术和工程类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专业,同时,突出这类专业教学的职业相关性、突出相应的教学法,而不是停留在教育体制比较、教育发展历史等的宏观领域;否则,面对触及和中高级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普高和职高学校的比例接近持平]我们将来必然失去一半以上的教师培养的市场。需要引进相关人才,坚决避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留校,坚决避免“学术的近亲繁殖”,倡导学术交叉和交流。
(2)教育类课程向传统学科[化学、政治、历史]以外的专业靠拢,比如,传媒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环境资源等,形成有特色的科学普及、经贸师资、环保宣传设计等课程,与相关专业结合发展成为新兴的交叉学科。
第三,关于民主党派成员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相比共产党,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同一个问题,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少人民内部矛盾正是由于发现问题的时间早晚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不同造成的,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必然的,协调对问题的认识、有效地解决问题恰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符合5号文件的精神的。
其实,从我参加的几次党派活动的经验来看,我们学校的校级领导,特别是陈书记、钟校长、联系我们民建支部的史培军副校长,还有在座的呼书记,在学习5号文件之前,也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每次都认真听取、答复并记录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没有任何希望以前被看作“花瓶”的民主党派成为“带头叫好鼓掌的‘托儿’”的意向,而确实是为了发现工作中潜在的问题,更好地协商解决这些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摆出来介绍清楚。
但是,由于民主党派成员主要还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所提出的问题还主要是各个工作单位的具体问题,涉及到学校长远发展和整体规划的比较好,即使提出来也主要是为了了解更详细一些或证实比较模糊的猜想。这样,如果各院系单位的党总支和行政领导也能够像校领导这样,在具体问题上多听取一下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可能会更有利于解决具体的问题。不然,把一些具体问题反映给校领导,可能会造成“小题大做”或被误解成“告状”,反而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某些问题的产生并不在于校级领导,或者根本不在于学校的政策问题,而在于中层干部的执行和落实。当然,涉及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的决策,的确需要广泛听取意见,也不见得限于党派范围内,只要是执行决策时可能会涉及到的人士都应该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第四,这并不是一个方面,而是介绍一个方法,就是:我觉得我们有不少争执、矛盾或者问题的产生,不管是在那个层面上,是-至少部分地是-由于我们太过于看重细节、眼界太局限于所在的小圈子里,太就事论事,以至于小题大做。所以,最后一句话,我要说:我们走出师大来研究师大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别人的眼睛里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形象,尽管不是我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