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术论坛

公职人员“吃空饷”的制度成因

发布时间:2012-07-25

九三北师大委员会 王建民

浙江永康曝晒吃空饷公职人员名单于阳光之下,轰动全国。这件事既可喜又可悲!可喜之处在于还有纪委这样的纠偏-防腐-惩戒机制存在,构筑了抵御公职人员和机构违规乱纪行为暗流奔涌的最后防线。可悲的是,在浙江永康这样一个县级市,竟然有多达192名公职人员在吃空饷”……此类事件,在浙江其他地方有没有?在全国有多少?相信其他地方的民众对纪委的阳光防腐政策也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公职人员吃空饷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事,事出有因,在制度上有必然性。首先是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长期病事假,超假不归,擅自离岗,受到刑事处罚,为什么管理部门没有按照规定及时调整薪酬发放?显然是管理者不负责任,而管理者之所以不负责任,是因为对负责任与不负责任者的激励与处罚机制扭曲、疲软,行之不力。现行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再不完善,也有对发生任职变动者调整薪酬福利待遇的基本规定,问题是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对规定执行者又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其次,编制制度落后,脱离现实需求正式工领工资不上班,临时工干活没编制;在浙江永康公示的192人中借用、借调、抽调人员有23。为什么机关事业单位要雇佣临时工?为什么上级部门要借用、借调、抽调下面单位的人员?因为有工作需要做但人手不够;那为什么不招聘?因为没有编制编制是什么、为什么?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编制只是一个服务于事业发展规划环节,要根据事业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做出规划和部署。编制为满足人力资源需求服务,为实现事业发展目标服务。如果编制编制者们拍脑袋决策,如果编制沦为编制者们博弈权利的手段,那结果自然是编制需求脱节。观察和研究发现,受到编制无理制约的组织大有所在。编制是必要的,但编制要追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编制制度有必要发生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导向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第三,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制度不合理。公共权力,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任命的方式配置给某些公职人员,而获得公共权力的人员,特别是一把手,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有十分宽松的自由度,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原则,缺乏有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规划中清清楚楚,文件里白纸黑字,讲话时明明白白,但现任是现任,前任是前任,下一任是谁管不着。群众没有实际的监督权,上级平时不监管。掌握权力者,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上级喜欢什么就干什么,领导满意就有升迁机会,调令一下,拍屁股走人。这是机关事业单位权力配置与行使的实际状态。在这样的体制下,出现少数人”“吃空饷问题,自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关键是吃空饷过去不是上级和领导关注的事。今后有领导、媒体、民众的关注,吃空饷问题自然手起刀落、迎刃而解。

第四,所有者缺位,没有人对单位的未来负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问题是产权问题。公有制的产权主体,表面上明确,实际上缺位。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形式上是人人有份,但实际上人人无权,所有各项权能的行使最后落到了一期一期上级组织任命的代理人----单位一把手的股掌之上。是否实现公共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保值增值,主要凭一把手及其领导班子成员的法制观念、党性原则、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决定。公共财政的所有者缺位,监督不力,形成了公职人员吃空饷的经济基础。国家的钱,大家的钱,不要白不要;拿到单位,装到腰包,才是自己的钱。吃空饷问题,在非公有制企业里不会发生,在所有者在位的非营利组织里也不会出现。资产的所有者不仅名义上清楚,而且所有者的监督直接、到位,在制度上杜绝了拿钱不在岗、在岗不工作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涉及数千万人利益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成功与否最大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构建有效的所有者代理人直接、到位的监督机制。

(本文核心内容在《中国报道》2012年第6期发表,题为《吃空饷源于制度缺陷》)